因為絕望太無聊,翻來mentalk(話說從來沒進入這個版過吧?)
想知道到底台灣女生,歐洲女生,德國女生,會煮飯做菜的比例到底多高?
但是我真的是查不到結論,這就像是個假議題似的...
前一篇發了一個台灣人約會"找餐廳"+"吃美食",歐洲人是創造共同的回憶
這點是真的!
其實想說的是,mentalk有女生回應人生煮飯這條路的階段記錄
我也想著自己到底怎麼走上這條路的?!?!因為絕望太無聊,翻來mentalk(話說從來沒進入這個版過吧?)
想知道到底台灣女生,歐洲女生,德國女生,會煮飯做菜的比例到底多高?
但是我真的是查不到結論,這就像是個假議題似的...
前一篇發了一個台灣人約會"找餐廳"+"吃美食",歐洲人是創造共同的回憶
這點是真的!
其實想說的是,mentalk有女生回應人生煮飯這條路的階段記錄
我也想著自己到底怎麼走上這條路的?!?!第一階段 我會電鍋、起碼會煮飯(媽媽有教好)
回憶自己啥都不會做,連我媽都嫌棄我嫁不出去的日子
當時完全是女權主義,到底我學煮飯是為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?還是哪個別的男人?
我都不為養我一輩子的父母煮飯了...哪會有動力為別人煮
更不說其實一直住外面宿舍,不是沒廚房就是房東不希望你煮,是要怎麼變成會煮飯...
還不就是有電鍋一按到底,全部丟入加點醬油,熟了就能吃,反正我也不挑(順便還覺得減肥兼養生)
所以,每次有人問怎麼煮:阿不就是,東西全部丟進去(鍋子 oder 電鍋)加鹽或醬油,熟了就能吃
早餐更簡單,喜歡吃生菜的我,就土司夾生菜蕃茄蛋肉鬆=營養一百分,好吃肉鬆滿分
第二階段 為了出門時,能找到打工(很重要 為了生存不是男人)
就是我媽病了,當時去報名不小心落入大家都要考,只有我去玩玩試試看而已的心態
結果我不好意思不舉手(總幹事問:不考丙級的舉手?),標準亞洲人的我,沒人舉當然也不會是我
結果所有大媽大嬸都好會煮飯,同學都是開餐廳加上當廚師的(我到底去幹嘛?)
所以我從零分,被老師嫌棄到只學到他20%的功力...排骨不會剁、魚不會殺...該會的,不該會的,我都不會,連年輕美女也嫌棄我(人家有對象要結婚了好嗎?我還只是偽公主!)
就這樣,在可愛的大家一起相努力逼迫下....沒放蛋的蛋炒飯,我過了!(總共在家練過三次而已呦~)
故事不是這樣結束,相信我,有了一張,依舊啥都不會做
第三階段 養家(沒媽的孩子 還不去死 也不知道自己能幹麻)
反正是等死,自己要吃,家人要吃,在家哭也要硬頭皮去傳統市場嘗試所謂"買菜"
想學習到底我媽以前都買了啥????!!!!悔恨以前真的沒跟媽媽好好學
畢竟我媽啥都會做,啥都好吃...人人稱讚的(真台慵偽)貴婦!
但我啥都不會,也都沒學到(頂多,"醬油"好重要!!)
所以開始做難吃的菜,被我妹下結論
在家做的,我妹只要看到任何我朋友來都立刻ㄉㄠ/過去:我姐(做的)能吃的只有黑糖糕!
但是什麼都嘗試做,從包水餃開始...跟我妹一起大概包了一個月的水餃
學做饅頭(清麵粉,不知道我媽買那麼多麵粉是要怎麼吃完?)
然後一直失敗的比司吉...失敗到我真的不知道哪一天成功,然後是怎麼成功的?!
為此我還自以為發展出"學會騎腳踏車理論",就是一旦你會了 就無法回頭失敗..但真的不知道當時是怎麼脫離恐懼跟跌倒的!
這階段主要靠菜市場婆婆媽媽 跟賣菜賣肉的阿姨們教導,真的是啥菜都會做,跟饕客學肯定不會出錯
偶爾隨便看網路影片,重點看別人怎麼做菜,而不是看食譜(因為還看不懂)
第四階段 多看多學邊練(家人就是白老鼠)
上面那個階段中間,為了花掉三年扣打,自然要報名課程多聽多看
不過第一個課程上的也是半點心麵包(而且沒有蛋糕...到現在我還不會),後面延續的都變成西餐
每次自我介紹想說的就是,打算多認識西式食材來學習配搭
因為中式的食材,你買一陣子菜市場以後大概就知道台灣味大多就是蔥薑蒜+醬油..(翻譯:偏甜。 因為我中南部人咩)
但西式、西點、麵包完全沒idea,所以去跟專業的學學,大概是沒錯
幸運的是,遇到的老師都是pro級...都是餐廳主廚啦!完全是正統步驟順序(融合前面中餐步驟)
所以在這個階段,要學會的是基本料理該有的重點原則(順序、基本食材、煎煮炒炸蒸、配色等等)
個人實在是一個走組織化路線的自然組人,這階段很重要,沒有的話就像沒公式我變不出新把戲
但這是到越後面才能體會的,花式自由發揮,愛怎麼吃怎麼搭配,都是靠基本功來的
以前我媽說我啥都不會,看他做也學不起來,當時真的挺痛苦的。
我不是可以靠自學融會貫通的人,因此有些許人說不會多聽多看多問就會了?
這點個人覺得對某些人很不公平,就如學英文,有人是視覺學習、有人聽覺學習,怎樣能正確輸入完全depends on, case by case
一邊在家也因為家人要吃,每天得煮自然會越來越有心得
還有因為有各種食材,會開始研究材料的好壞並挑選...還要找到好買的地方,東西的來源等等
第五階段 自由發揮(有了基本功,食譜、影片、或別人的經驗都能吸收)
因為已經抓緊公式,知道做菜是怎樣的組織行為
到了國外生活,其實跟在台灣一樣,學食物就是為了貼近當地食材(翻譯:窮學生為了省錢)
所以,這時候,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都能自由發揮,隨意搭配(其實是受限於能買的東西有限,不偏好一定要買亞超)
甚至,跟歐洲人其他亞洲區人在一起,別人隨便做或看德文影片菜色,就在旁邊觀看(跟看我媽煮飯一樣 以前無法輸入)現在終於可以輸入了,然後可以發揮成自己的味道
在這裡學會更多食材配搭,才能正確輸入(語言學學太多嗎?)
雖然仍然會失敗第一次做的菜色,但是基底是不會太難吃,樣式不一定好看但是成功率一半一半
也能再做第二次時,想到更多可以加入的配搭,來豐富層次!
zum beispiel,上篇磨菇醬,有詳細寫了下能配搭的基底,及後來添加的
第一次做給德國人吃,是看了youtube影片就上了...但做出來太鹹 味道太單一,基底醬油+蕃茄醬(德國人都說好吃。中國人做西紅柿炒蛋他們都說好吃了!)
第二次朋友來奧地利安慰我,買了牛肉,這次煎的好,配好鍋炒火候夠力就夠香了
第三次這次純做清冰箱的醬,多了些Gewürz可以用,多添白酒、奶味等
完全可以靠自學來進階(其實還是在清冰箱,一個人在歐洲壓力大很愛買,又很無聊,一盒香菇吃三週)
唯獨,我實在不喜歡煮飯試味道,不是太鹹、太甜、太酸或不鹹(常忘記放鹽)...完全自由心證
食材的原味是到位了,但是如果你的甜鹹酸苦辣沒有好好的發揮該有的
那就像鹽失了味一樣!
做光做鹽有多重要!!!喔不,是~ "鹽若失了味、怎能叫他再鹹呢" (這點真的畫龍點睛 非常非常非常重要)
4/24補充:
開始可以進入各階段的主題式學習,每個階段可能都有些目的、目標性
針對這些目標性,可開發出不同於之前,烹飪法或主食、蔬菜搭配、醬、工具等
廢話連篇,真正只想說跟前那篇一樣,沒有女生不會做菜或不能做菜
其實,是際遇...跟學英文、學寫程式、學一項新技能,提升經驗值一樣...任何事物
如果你用不到,沒有成就感,前方路途太遙遠,就很難持續下去
人生不論任何事物都必須要有個起頭,然後都有許多階段,在這些階段中一有不好的經驗太多,就會放棄,早晚而已
如果開始太難,就像許多人小時候學英文經驗不好,往後就很難脫口說英文
並且,想提醒的是...其他任何專業知識都一樣,需要經過人生這些階段
需要有 開始 => 失敗 => 磨練 => 得到小成就....然後一直走下去
4/20補:
記得有版友說,從完全不會、練習、到什麼都會做...密集來說花了一年
洗澡時,我也默默心算這花了多久,第一年啥鬼都能失敗稱不上做菜;第二年上的課多了但是還是跟小白痴一樣纏著大哥大姊們當小屁蟲,一邊我妹在家一起去買菜煮飯撐住家;第三年就進入大二開始計算機三段式生活連吃炒飯都沒時間,現在大三才算得上是第三年,出門在外做得多了,然後從簡單可以看食譜看影片啥都能做,今天居然心中暗暗感覺某些食譜影片弄出來大概是"不會好吃了"。
想來,一個能力...要這樣練阿練...起碼也要三年
中間不間斷的失敗,磨練,挫折,瓶頸....真無法想像當個軟工是能怎麼走下去 這條路!
- Apr 16 Sun 2017 04:47
培養嗜好?生活獨立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